就业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在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其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思政课往往侧重于理论讲授,而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不足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瓶颈;而课前演讲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教学形式,课前演讲五分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为整堂思政课奠定积极基调,是提高思政课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有力举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守立德树人本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要体现。
一、课前演讲引入生活哲学探讨,紧扣思政课因事而化
生活哲学,简而言之,是关于如何理解、面对和塑造个人及集体生活的哲学思考,它涉及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多个层面。课前演讲引入生活哲学的探讨,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的变化从本质上而言就是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的效果呈现。高校开展的思政理论课程涵盖广泛,不仅包括宏观层面的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自然也脱离不开微观层面也就是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始前,学生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内容,在演讲中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见证的各行各业的负重前行,具体的生活例子使思政课内容充满温情,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以“数字时代的困境与解决之道”为主题,演讲过程中回忆曾经听闻过或经历过的事例,大谈随着数字时代发展互联网普及的弊端及日益凸显的各种问题,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引发每一位同学的共鸣,也为思政课堂即将讲述的“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作引。因此,在大学思政课前五分钟的演讲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富含哲理的主题不可或缺。演讲引入生活哲学的方式,将生活实际与思政课相结合,有情怀有温度的同时传播主流价值,它把教学内容回归到学生身边可触碰、可感知的“事”当中,使思政课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接受思政课教育,耳濡目染扣好“第一颗扣子”,从而实现思政课“因事而化”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演讲引入文化自信展示,紧扣思政课因时而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文化多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可见文化自信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展示文化自信,在演讲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是思政课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回答时代之问的有力证明。比如,鼓励学生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书法艺术的数字化传承”等主题演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在当下、服务未来的宝贵财富,引导学生用现代视角审视和传承文化。再比如,联系到科技飞速发展,从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的角度选取“人工智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主题,探讨科技如何为文化自信注入新活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文化自信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课前演讲引入文化自信展示不仅能让学生在准备和展示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和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成就与前景,有助于学生自然而然地增强文化自信,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课育人提出的总目标,展现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
三、课前演讲引入时事热点探析,紧扣思政课因势而新
时政热点作为时代变迁的晴雨表,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探析时政热点一直以来在思政教育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乎学生知识拓展与个人成长,更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连。让学生课前演讲引入时政热点探析,无疑是准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呈现的新态势的前提下,推动思政课因势而新的具体实践。比如,若有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在巴黎奥运会话题正热期间,采用国家运动员屡创佳绩、展现奥运风采的具体事迹,既能够生动诠释理想信念的力量,又可以为课堂后续讨论“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奠定情感基础,促进大家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再比如,在思政课堂涉及新发展理念时,学生演讲谈绿色发展理念,讲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热点的探析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总之,时政热点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广泛的选择空间和教育意义。在完成课前演讲过程中,通过探析时政热点,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最新情况,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责任。这种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无疑是思政课“因势而新”的巨大成果。
五分钟的课前演讲虽小,却能在思政课堂上发挥大作用,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精选主题、鼓励学生自主准备与分享,不仅能够有效激活课堂氛围,提升学生上思政课的体验感、获得感,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其情感认同与价值观塑造。实践证明,课前演讲是点亮思政课堂、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思政课堂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手段,而更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平台。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更多元化的演讲形式和内容,持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走“新”更入“心”,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培养更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2024年千亿球友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校“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建设与路径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刘彦茜 孙秀丽
作者单位:千亿球友会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页地址:https://wdapp.wzrb.com.cn/wenduH52/wenzhouhaoDetail?appId=38&metaDataId=100022018&siteId=S_WDXW&tenantId=T_GOV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千亿球友会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